打出威名,多国敲定歼10C订单?先别急着高兴
二、性能解析:为何“猛龙”能搅动国际军售?
1. 性价比的“降维打击”
歼-10C的出口单价约为4000万美元,仅为“阵风”(2.4亿美元)的1/6,甚至低于二手F-16(约5000万美元)。这种“白菜价”背后,是中国规模化生产与供应链自主化的底气。以涡扇-10B“太行”发动机为例,其推力达14.5吨,不仅摆脱对俄制AL-31的依赖,更成为军贸出口的“活广告”。
2. 模块化设计的“外交密码”
歼-10C支持定制化配置:埃及需要沙漠环境适配涂层,伊朗要求兼容俄制导弹,巴基斯坦强调与“枭龙”的联合作战体系……中国军工的“柔性生产线”让买家各取所需。这种灵活性,恰是西方军火商难以企及的——美国对F-16的出口限制条款,曾让巴基斯坦吃尽苦头。
3. 军售政治的“第三世界突围”
对于埃及、伊朗、巴西等国家或地区,采购歼-10C不仅是军事选择,更是地缘博弈。当美国以“人权”“技术安全”为由对埃及施压时,中国提供“不附加政治条件”的军售,直接击中西方的“道德绑架”软肋。沙特豪掷68亿美元订购近百架歼-10C,更是打破中东“非美即俄”的军购惯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