硝烟再起:北约军官陨落揭示现代战争残酷法则
三、赫尔松斩首行动:数字化屠刀的精准解剖
此次引发西方哗然的斩首行动,实为俄军“侦察-打击闭环”体系的教科书演绎。4月20日深夜,隶属于近卫第7空降师的“副翼-3M”电子战系统截获北约军官生物识别信号,12架“猎户座”无人机随即对切尔诺巴耶夫卡实施三维建模。21日04:30,伊斯坎德尔导弹发射车在赫尔松河畔完成诸元装订;04:47,9M723型弹头贯穿地下指挥所通风井,冲击波在0.3秒内撕碎所有电子设备,独立供电系统成为活埋20名军官的死亡陷阱。
耐人寻味的是,乌军幸存军官称爆炸前通讯系统突然瘫痪——这恰好验证了笔者上月分析的俄军新型电磁脉冲战斗部。当北约还在用星链玩“去中心化”把戏时,俄军已实现从物理摧毁到电磁抹杀的全维度压制。更讽刺的是,被西方吹捧的“无人机民主化”,在俄军D-30榴弹炮面前沦为笑话:4月3日,赫尔松左岸乌军控制点被152毫米炮弹轰成零件状态,操作台上的大疆精灵4 Pro残骸成了这场不对称对抗的最佳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