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重塑战争规则?枭龙突袭,印度铁穹沦为废铁?
经济账:3架“阵风”损失7.5亿美元,一套S-400价值15亿美元,电网瘫痪单日损失超10亿,莫迪的“土豪式采购”反成财政黑洞10。
政治账:S-400被毁不仅打击俄印军事合作信誉(土耳其、埃及或重新评估采购计划),更让“印度制造”沦为笑柄——相比之下,巴军依托中巴经济走廊实现“枭龙”雷达、导弹全产业链国产化,成本仅3200万美元/架,却打出“以小搏大”的经典战例15。
战略账:印度沉迷于“武器堆砌”,却忽视体系化作战能力。其空军苏-30MKI妥善率不足50%,陆军半数T-72未完成数字化改造,而巴军凭借歼-10CE与“枭龙”的协同、SH-15卡车炮的射程压制(53公里 vs 印军40公里),形成局部质量优势16。
四、地缘冲击波:全球军贸格局重构与“中巴模式”的崛起
此次事件或将引发三大连锁反应:
俄罗斯军工信誉崩塌:S-400在叙利亚、乌克兰战场表现平平,此次被“枭龙”正面击溃,其“反介入/区域拒止”神话彻底破产,埃及、土耳其等潜在买家或转向中国红旗-9BE或美国“爱国者”24。
“可负担的高科技”路线胜利:缅甸、尼日利亚、阿塞拜疆已批量列装“枭龙”,其“定制化升级+技术转让”模式,对比印度“天价采购-技术封锁-战力打折”的困境,成为中小国家国防现代化的新范式15。
混合战争常态化:巴军“网络瘫痪+精准打击”组合拳,揭示现代战争已超越传统军事对抗。印军若继续迷信“硬件至上”,恐在未来的电磁、信息、认知战场一败涂地91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