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远程轰炸机2035年首飞?这又是一场“幻梦”
二、技术天堑:可变后掠翼的死亡陷阱
看官莫被华丽参数迷惑,且听笔者拆解这"万公里幽灵"的致命软肋:
(1)"手搓翼"的物理诅咒
死重噩梦:铰链+液压系统占空重23%,F-14为此多带3吨死重,印度材料工艺能否突破?
飞控炼狱:苏制米格-23手动调后掠角坠毁率超15%,而印度连LCA战机的电传飞控尚且踉跄
隐身天敌:翼身连接处雷达反射暴增,B-2、轰-20的飞翼布局才是当代答案
(2)心脏痼疾:印度航发的十年之痒
推力黑洞:图-160的NK-32发动机推力25吨,印度自研GTX-35VS卡在8吨已十年
油耗悖论:1.2万公里需载油80吨,但可变翼增重又吞噬燃油效率
俄法技术转让?法国连"阵风"发动机核心机都严防死守,俄国PD-14自身难保
更荒诞的是,印度斯坦航空连苏-30MKI大修都频发坠机,却要挑战比民航客机复杂十倍的战略轰炸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