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斯科凌晨拉响警报,开火!乌军无人机群来袭
三、“钢铁洪流”的防空神话被捅穿:莫斯科不再是禁地
纵使俄军每每宣称“全歼”来袭机群,但乌军无人机频繁突破层层防线、直抵莫斯科核心地带的事实,已将俄引以为傲的防空系统(S-400、“铠甲”等)的致命短板暴露无遗。这绝非偶然失手。
回望更早的7月11日至12日凌晨,乌军无人机已上演过精准“手术刀”打击:莫斯科州两家至关重要的军用飞机制造厂——生产MiG-29/31战斗机的卢霍维奇航空厂和生产“猎户座”攻击无人机的杜布纳喀琅施塔得厂——遭到精确命中,压缩机站、装配车间被炸毁,油库烈焰冲天,甚至导致首都三座机场一度瘫痪。攻击军工核心,瘫痪首都空运,此等打击力度与精度,绝非袭扰可比。
更严峻的是,乌军的无人机作战已非零敲碎打,而是形成了体系化的打击链条。7月的战场数据冰冷而震撼:俄军日均击落无人机数量从6月的79架升至90架,表面看拦截能力提升,但乌军日均发射量却从124架飙升至惊人的239架! 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乌军正以几何级数增长的、低成本的自杀式/攻击无人机群,持续不断地消耗俄军昂贵的防空导弹库存(“铠甲”、“S-400”的拦截弹价格远高于大部分来袭无人机)。在饱和攻击的浪潮下,俄军的高价防空系统疲于奔命,拦截率与生存率面临空前压力。莫斯科周边作为“冷战后俄防空密度最高地区”的光环,在应对小巧、灵活、海量的无人机时,其拦截效能被证明“极差”。所谓“电子保护网”的巨额投入,在创纪录的145架无人机冲击下,漏洞毕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