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印实控线50公里外,印度将启用新空军基地
二、 高原魔咒:稀薄空气下的“病秧子”与“趴窝王”
看官们都知道,高原作战,那是对人和装备的极限考验。空气稀薄,含氧量低,这对依赖空气进气和燃烧的航空发动机来说,简直是噩梦。别说满载弹药油料了,就算空载,战机的起降性能、机动能力、武器挂载量,都得大打折扣。
新闻里也提到了,印军的苏-30MKI,到了4000米高原,那引以为傲的机动性就得大打折扣,发动机喘不上气,推力锐减,战斗力直线下降。 这可不是笔者瞎说,是客观物理规律。你再好的飞行员,再先进的航电,飞机本身“高原反应”上来了,那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。这就好比让博尔特穿着棉裤在沼泽地里跑百米,任你天赋异禀,也跑不出好成绩。
更要命的是后勤保障。高原环境恶劣,交通不便,维护保养的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。去年,一架印军的“阿帕奇”武装直升机,就在中印边境地区因为“高原病”趴窝了整整4个多月! 4个多月啊!一架价值不菲的主力武直,直接成了高原上的固定雕塑。这暴露出的,是印军在高原地区装备适应性和后勤保障体系的巨大短板。 平时维护都如此吃力,战时在对方火力威胁下,如何保障这个前沿基地的持续运转?如何让那些“高原反应”严重的战机快速出击、持续作战?靠信仰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