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大南天门计划硬核亮相!美国跟不跟都难受
二、西太平洋的棋局:从“区域拒止”到“空天主导”
南天门计划绝非孤立项目。它与东大近年部署的“东风-17”高超声速导弹、“无侦-8”临近空间侦察机形成体系化互补。笔者注意到,“承影”战术机甲虽被标注为“概念模型”,但其腿部关节的液压传动系统、肩部武器模块的标准化接口,均透露出地面部队与空天平台协同作战的雏形。这种“垂直登陆-快速突防-全域控制”的战术逻辑,恰恰针对美军“分布式作战”的软肋。
更值得看官深思的是,东大民用无人机集群已在乌克兰战场证明其低成本饱和打击的威力。若将类似技术迁移至空天领域,配合“白帝”的指挥节点功能,未来战场或将出现“无人僚机群+空天母舰”的组合——这不仅是装备革新,更是作战哲学的降维打击。五角大楼2024年《中国军力报告》中首次提及“东大空天战概念可能重塑印太平衡”,便是对此的隐性承认。(本文由AI辅助生成)
三、美国的困境:战略透支与技术悬崖
面对东大的阳谋,美国的反应显得矛盾而被动。其“下一代空中优势”(NGAD)项目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,而“空天战机”X-37B虽已多次试飞,但载荷能力与机动性均未展示突破性进展。笔者分析认为,美国军工复合体的体制性低效(如F-35项目拖延超10年)与国会预算分配的内耗,使其难以集中资源应对此类非对称挑战。
另一方面,东大的策略巧妙利用了美国的战略惯性。美军近年将重心置于“太平洋威慑倡议”与核潜艇部署,而南天门计划则直接跳脱传统海空对抗框架,将战场拉至临近空间——这片距地20-100公里的空域,恰是现有预警体系的探测盲区。若东大在此建立常态化存在,关岛基地的战术价值将被大幅稀释。笔者看来,美国真正焦虑的并非模型本身,而是东大通过“科幻叙事”测试技术边界、引导战略方向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