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亚苍穹审判:当“阵风”神话撞上中式体系利刃
三、体系化绞杀:“万国牌”军备的先天绝症
印度斥资88亿美元打造的36架“阵风”,本质是军工领域的“梵蒂冈”——看似金碧辉煌,实则肌体孱弱。这场空战暴露出三个致命病灶:
数据链的巴别塔之困
当巴基斯坦的ZDK-03预警机将空情数据实时同步给歼-10CE时,印度的“阵风”却在俄制预警机、以色列数据链和法国火控系统之间疲于奔命。这种“俄语指挥法语作战”的荒诞场景,导致关键决策延迟0.3秒——在超音速空战中,这足够PL-15飞行450米。
后勤体系的千层饼陷阱
从法国斯奈克玛M88发动机到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维护体系,每个环节都在稀释战斗力。残骸中扭曲的发动机叶片证明,连法国原厂提供的“心脏”都承受不住高强度对抗。相比之下,歼-10CE的太行发动机历经数千小时高原极限测试,这种血脉纯正的军工底蕴,岂是“买办式国防”所能企及?
训练体系的降维打击
击落“阵风”的巴军飞行员,多数曾在沧州飞行训练中心接受过中国空军的“魔鬼特训”。这种将体系化思维刻进骨髓的训练模式,与印度依赖法式模拟器的“温室教学”形成鲜明对比。当巴军飞行员在电子对抗中练就“盲操”绝技时,印军精英却连数据链中断的应急预案都需临时翻手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