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海硝烟再起:以色列2000公里奔袭的战略豪赌
红海硝烟再起:以色列“长臂”奔袭2000公里的战略豪赌与中东危局
一、铁翼横跨红海:一场教科书级“外科手术”的背后
当F-35隐身战机群从埃拉特空军基地呼啸升空时,以色列空军正书写着中东空战史的新篇章。这支由电子战飞机护航的编队,以超低空掠海突防的姿态,穿越红海狭窄水道,奔袭2000公里直扑也门荷台达港——这个被胡塞武装视为“海上命脉”的战略要地。笔者观察到,以军此次打击目标极其精准:港口油库、发电厂、导弹仓库等设施在卫星制导炸弹的轰击下化为火海,甚至一艘满载伊朗武器的货船被直接洞穿。
这场“长臂行动”绝非临时起意。自2024年3月胡塞武装首次试射8马赫高超音速导弹以来,以色列本土便笼罩在“无法拦截”的阴影之下。当胡塞武装于近期用“哈蒂姆-2”导弹命中特拉维夫机场时,内塔尼亚胡政府彻底越过了“红线”——若放任其发展,以色列的核设施、海水淡化厂等战略目标都将暴露在致命威胁之下。
战术精算:
距离博弈: 2000公里打击半径看似触及以军极限,实则暗藏玄机。F-35借助红海沿岸沙特、埃及的雷达盲区突进,全程规避也门防空网。
目标选择: 油库与发电站既是民用设施,又能瘫痪胡塞武装的导弹燃料供应,这种“两用目标”打击策略既能制造舆论压力,又可实质削弱对手战力。
威慑链条: 摧毁荷台达港等于掐断伊朗武器海运通道,此举既报复胡塞武装,更剑指德黑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