歼-35出口俄罗斯?中俄军售三十年逆转实录!
五、 历史的车轮:从苏-27到歼-35,三十年河东终成河西
然而,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地缘战略的现实压力,终将碾碎无用的虚荣。回顾历史,中国在90年代面对西方封锁,以极大决心和代价引进苏-27,正是承认差距、务实求生的典范。正是这种“放下身段”的智慧,为日后歼-10、歼-20乃至歼-35的腾飞埋下种子。
在五代机赛道,俄罗斯的颓势已无法掩饰。苏-57项目步履蹒跚,量产规模和技术成熟度远落后于中美。所谓的“六代机”计划更是镜花水月,缺乏足够的经济与科技基础支撑。俄罗斯若不想在未来十年与主要对手形成无法跨越的“代差”,引进中国六代技术,如同当年中国引进苏-27,将成为无法回避的战略选项。
歼-35能否打开俄罗斯市场,将是检验俄罗斯战略界清醒程度的试金石。这已远超一型战斗机的买卖,它清晰标注着欧亚大陆军事技术主导权流转的历史性刻度。
当歼-35生产线下线的战机,未来可能悬挂着圣安德烈旗从俄罗斯航母甲板上腾空而起时——那呼啸声所见证的,将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,和一个不可逆的新时代的降临。
俄罗斯引以为豪的航空工业,是选择在傲慢中沉沦,还是在务实中新生?这道题,留给克里姆林宫的时间,真的不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