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军秘密彻底藏不住,航母甲板F-35锈成“废铁”
二、 锈从何来?维护不力还是“胎里带病”?
舰载机在海上高盐、高湿、高温的严酷环境下服役,出现锈蚀并非完全不可理解。但F-35C如此大面积、深程度的锈蚀,显然非比寻常。究其原因,无非两点:
维护水平不到位? 航母空间有限,维护条件苛刻。然而,照片中清晰可见,与F-35C同处一舰的F/A-18E/F“超级大黄蜂”战机,服役年限更长,却依然保持着相对“健康”的状态,机身涂装基本完好无损。 这一鲜明对比,如同无声的证词,直接将“维护水平太差”的猜测证伪。美军作为全球顶尖海军,其航母舰载机联队的日常维护体系虽非完美,但绝不至于“拉胯”到让最金贵的五代机独自锈成这般模样。
锁定“胎里带病”:F-35C隐身涂层的致命缺陷! 排除了维护主因,矛头必然指向F-35C自身,更确切地说,是其赖以实现隐身的核心——雷达吸波涂层(RAM)。 问题核心在于F-35系列(尤其是舰载型F-35C)使用的 HAVE GLASS V 隐身涂层。这种深灰色、略带金属光泽的涂层,被制造商洛克希德·马丁宣称在耐磨性和坚固性上超越了F-22的旧涂层。 然而,其核心成分中包含 铁氧体颗粒,正是这“铁”元素埋下了祸根。 在航母极端的高盐、高湿环境中,铁元素极易发生氧化反应,生成我们看到的红褐色铁锈(三氧化二铁)。这并非简单的“表面污渍”,而是涂层材料本身在海洋环境下的 化学反应失控。 更雪上加霜的是,这种涂层物理结构相对脆弱,在超音速飞行的气动摩擦、着舰时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下,极易产生龟裂和脱落。 一旦涂层出现破损,高腐蚀性的盐雾便乘虚而入,加速内部材料的氧化锈蚀,形成恶性循环。 因此,F-35C的锈,是 材料设计缺陷 与 严酷部署环境 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,是实实在在的“胎里带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