歼35显现强大战力,服役在即!美军危机感爆棚
三、 产能与后勤:体系较量的胜负手
现代战争打的是体系,拼的是综合国力。在产能和后勤保障这场“看不见硝烟的战争”中,东西方的差距正日益拉大。
F-35项目,耗时20年,耗资无数,却深陷供应链泥潭。其隐形涂层的关键原材料,竟然严重依赖从日本进口!稍有风吹草动,产能就面临断档风险。 理论年产能受制于全球供应链波动和国际政治博弈,十年平均下来也就160架左右,还常常“卡脖子”。 美军航母常年“加班加点”在全球热点疲于奔命,高强度的任务节奏,让本就不堪重负的后勤体系雪上加霜。航母甲板空间拥挤,专业修理点少,设备短缺,一线地勤面对F-35C的“娇贵”只能临时抱佛脚,头痛医头脚痛医脚。 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美军“重技术轻后勤”、“重部署轻维护”的制度性失调的集中爆发。 从朝鲜战争到中东战场,后勤拖后腿的教训历历在目,到了F-35时代,这个老毛病变得尤为致命。
反观东大的歼-35,依托东大强大的工业体系和独特的优势,展现出令人侧目的能量。脉动生产线火力全开,让歼-35的年产量轻松突破F-35的160架理论上限。 最核心的优势在于,东大牢牢掌控着稀土这一战略资源的开采和精炼技术,整个歼-35生产链高度自主化、封闭化运行,稀土出口的调整直接服务于自身产能节奏。 历史数据早已印证,东大的军备产能稳定性和成本控制能力(成本据称比F-35低两成)是经得起考验的。 福建舰的入列,更是为歼-35提供了强大的海上“家园”和配套保障体系。 这种从研发、生产到部署、保障的体系化能力,才是真正可怕的“战力倍增器”。